2024 年,也就是今年,其实个人的轨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直很想写一篇博客来梳理一下这段时间的想法以及后续的安排。不过事实上要把心中飞奔的各种思绪落实到文字,比自己想象中要难得多,加上日常总有些自己觉得优先级更高的事情,就搁置到现在才写了。

不过得益于有定下要写篇文章这样一个计划, 促使了我在平常就在不断思考梳理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事情,使得我对于之后的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目录

  1. 离开森亿
  2. 一些反思
    1. 专注
    2. 极致
    3. 愿景
  3. 现状 & 未来计划
  4. 一些感悟
  5. 总结

离开森亿

在今年 2 月,我辞职离开了森亿。自从 2016 年这家公司创立之初只有 5 个人的时候作为实习生加入森亿,老实说在过去我很难想象自己有主动离开森亿的那一天。在辞职信里,我总结的辞职原因有以下几条:

  1. 从自身职业发展考虑,希望从事医疗信息化之外的行业。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本身相对传统,比较受政策影响,相对于互联网行业更加劳动密集、附加产值不高。且目前整体行业的软件技术要求不高,更加聚焦于医院业务,难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自己出于个人兴趣以及职业发展考虑,希望切换到更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去,如出海电商、大规模基础设施、AR/VR、游戏等。

  2. 个人希望追求更高待遇。由于公司发展处于追求利润阶段,整体行业经济不景气,与诸多行业相比目前自身的薪资待遇不及预期。虽然可以理解目前公司处于保守的发展阶段,但长时间加班仍会给自己带来比较大的精神内耗。加上父母即将退休、二胎规划、子女教育等经济压力因素,再考虑到自身年龄,希望这几年尝试其他行业其他岗位,博取一个更好的经济条件。

  3. 身体原因,由于过去几年长期加班和作息不规律,目前体检发现自己有比较严重的脂肪肝以及其他亚健康症状。因此考虑辞职休养一段时间。

当然在辞职信上写的是客观原因,至于主观的一些原因就更加私人了。

2015 年那时候,我之所以读研,或者说保研本校,更多是因为当时自己非常迷茫,没想好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选择本校读研,可以在学校里再呆一段时间,再想想未来要怎么走。然后在那段时间,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少典、老马、佳能、钊总、罗老师,那时候他们说,他们要成立一家创业公司,然后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和他们共事会很有趣,也能学到东西,就加入了他们,接着就开始了我森亿的旅程。

我在中学时期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和一帮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创业,并希望能够参与到一家公司从 0 到 1 的全过程中,当然最好最终能够取得商业成功。在森亿只有 10 个人不到的时候,大家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我们也不知道森亿会走到哪一步,只是每天谈笑,然后拼尽全力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认定了森亿就是我之后想要做的事。

那时我觉得,一家创业公司一开始的创业团队成员极其重要,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在市场里站稳脚跟,或者说做出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东西,那么公司一开始的这些人必须爆发出超出常人的能量。同时,只有这些人在公司内部做出表率,才能够真的去撑起企业文化这样的东西。因此,在森亿的这些年,我把公司的事情作为自己第一优先级要做好的事情,也投入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与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有趣的人。

但事情总是在变化的。公司从原先的 6 个人,再到将近 1000 人,一开始的我们这些人,不管是自身的想法,还是互相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司为了生存,就需要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我对于这种变化也并不感到惊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公司毕竟是在市场的规则下,对于公司的决策我都非常理解与支持;后来,有很多一开始的人离开了公司,我也发现我们剩下的每个人留在公司的理由事实上也不尽相同,而且我们不少人之间的身份也在这些年发生了变化,很难再算单纯的朋友,这些我也理解与接受。但如此一来我渐渐地发现,我在做一件没有回响(echo)的事情,所谓的为理想而奋斗,变成了一件为了满足过剩的自我意识而举行的仪式,仿佛在一片广袤的虚无中歇斯底里地咆哮,声波还未扩散开便戛然而止,听不到回音。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我做的这件事情也是对于过去的一种纪念,我仍可以不求回报地继续做下去,直到看到它的结局。

然而我终究低估了一年又一年磨损的力量,当精神和身体都感到异常疲惫的时候,说服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也变得越来越苍白。而当天平的另一边放上了名为家庭的砝码,特别是我的儿子小土豆逐渐长大,我知道,我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和公司也没有闹掰,把我的想法说清楚后,公司也表示随时欢迎我回来,而我辞职之后,也在想后续我应该往哪里走。

一些反思

从我的角度来看,森亿固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适合在公共场合随意讨论的话题。我在森亿长期是一个一线执行者的角色,视角有限,无法抓住很多事情的核心矛盾,妄加评论对谁都没有好处。

所以我更愿意反思自身在森亿工作的这些年中存在的问题,以作为未来精进自己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首先就是对于有关超出执行层面的、更高维度工作的反思。一般我们一开始从事工作,往往都是从事执行层面的任务,研发人员尤其如此,要么是实现需求,要么是解决特定的问题和 BUG。而随着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就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专家方向,解决的是更加专业的、困难的、具体的领域问题;另一个就是管理方向,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元、更复杂、更容易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因此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

在去年,我负责一个改良公司整体数据流的专项,目标是将公司的核心技术(NLP、AI)在实际交付与数据集成过程中去真正落地,形成竞争优势。整件事情是公司级的,作为负责人经 CEO 同意后,可以调动产品、研发、医学、交付部门的相关资源。虽然整件事情在我统筹下都还算稳步推进,整个过程我也算努力(那段时间工作日基本都加班到后半夜,周末和假期也都在出差),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之后,我觉得整件事我做的还是有比较大的不足的。

最近在看雷军雷总的《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抛开企业宣传和成功学的部分,提到的很多关于企业文化、公司管理与商业策略的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在小米自己总结的互联网七字诀中,有提到“专注”“极致”。而我也打算围绕这两点,加上自己总结的愿景(Vision)的部分,来讨论我这段工作的不足。

专注

反思整件事之后,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专注

那时候我的想法是:“除了这件事,我还有好几件事要忙呢。” ,诚然,当时除了这个专项,我还参与了公司安排的管培生计划,需要转岗到现场担任项目经理进行项目交付,由于现场交付涉及到很多公司的产品知识以及医院本身的业务流程,对于我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所以也需要百分百地投入;然后作为技术架构师,仍然还会有大量的解决方案技术架构支持与设计的本职工作,以及一些关于技术管理委员会(TMT)的运营、公司知识产权(专利、企业认证)相关零碎的活……

我觉得这是长期处于执行层面的打工人都容易有的问题,那就是不会主动评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即便心里多少知道做的事情哪个价值更高,也更多是会服从领导或者公司的安排,尽力把给到的所有事情做好。

很显然,这些事情里面其实价值最大的就是数据专项,如果能做好这个事情,是真的能够通过 NLP、AI 等技术提高整个数据结构化的效率,对产品的口碑、公司的品牌形成支撑,甚至对医疗信息化行业产生一定影响。而这件事也是自己手头几件事情里最难的,事实上公司里没有人确信这件事情最终能在一个合理的成本下做成,正因如此,更需要负责的人全身心地去做。

现在回头想想还是非常可惜,真正能够带来巨大价值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不确定性强的事情。对于我个人而言,也迫切需要在这样的事情里得到磨炼,形成方法论和直觉。如果当时自己能够主动暂时抛开管培生计划还有其他杂事,奋力燃烧自己推进这件事的话,或许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足够可观的成果,毕竟当时其实在技术路线上已经走通了。

很多时候想要达成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感觉就像玩德扑,在最终开牌前不知道自己的下注和选择能否带来最终的胜利,毕竟很多时候真的需要运气。而我,应该珍惜每一次上牌桌的机会,去把握里面的取胜之道。

极致

与不专注对应的,就是没把事情做到极致

之前很多时候,我把 极致努力 看做是一回事。在森亿我自认很努力,周围同事也觉得我很努力。但现在回过头看,我多少沉浸在这种“很努力”的自我感动中,做事变得像是一种表演,而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什么事情上,然后做到极致。这也是可能很多人都会碰到的“庸碌的陷阱”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极致是需要自驱的。大部分公司并不会、也不知道如何让员工在一个正确的方向做到极致。所以如果只是服从安排去执行,更多是规避责任,难以实现巨大的价值。

另外极致可能只是把一件有价值事情做成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即便做到了极致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极致,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获得的高价值筹码,是在不公平竞争中,少有的胜算所在。

所以,希望自己后续有机会从事一个能够带来巨大价值的事情,并试着为了实现它,把能做的一切做到极致。

愿景

专注与极致指出的问题是相近的,而愿景是我自己总结的另一方面。是长期浸淫于执行侧而忽视的视野层面。

在做数据专项这件事的过程中在公司内部我碰到了不少的阻力,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对于项目的相关方案提出质疑,参与执行层面的小伙伴积极性很多时候也不够,同时对于整件事情的对上沟通过程中,我觉得领导们很多时候无法 get 到我的点。当时我对这些事情只是有些不被理解的愤懑,然后通过自己高强度的加班去闷头推进整件事情…… 现在回过头看,问题出在我没有及时提供整个项目的“愿景”(Vision)

没有提供愿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非常抵触去做类似的事情,很多时候觉得做 PPT 讲这种事情就是为了讨好老板,因为未来的很多事情在执行层面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未来很可能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我也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信给出一个承诺,以及在自己不确定的情况下就画饼给别人我自认是不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研发出身的自己也很不擅长做这种事情,不管是 PPT 还是演讲,而我也没有把精力投入到这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事实上,愿景是可以被规划的,而且也必须被规划。做一件相对大投入的事情之前,必须讲清楚实现这件事情的路径(以及成本),还有它具体能带来多巨大的价值。当一件事情本质是一种创新时,想要真正准确讲清楚这件事的愿景与规划就变得很难,但再难也需要去做,去做到极致。

这里,我想到之前对于林彪元帅口述总结的一篇《如何当好一名师长》,虽然这里引用林帅的文章在画风上和本文有些偏差,但我想一定程度可以套用到规划愿景这件事上来:

  • 要勤快,这是达成一件事情的基础(也就是“极致”)
  • 要调查研究,这是取得正确认识的比不可少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出整件事情实现的路径、成本,以及带来的价值
  • 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发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把所有提出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可回答了,这样整件愿景才不会犯大的错误
  • 要及时下达决心,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各种条件,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般说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把握就很不错了。就要坚决的执行,放手地推进

很多事情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团结足够多的人,调动足够多的资源才有可能做成。这时候愿景就变得很重要了 —— 给所有人一个能带来巨大回报同时又切实可行的目标。

当然除了对愿景的规划,如何通过这个愿景去说服别人里面也有很多学问,也是后面我需要补足的短板。

整体来看,这些问题处于执行层面时可能都不是问题,而当从事的事情越复杂,需要更多资源时,自己就需要做更多的调整,使得自己有能力真正做好这些事情。

现状 & 未来计划

离开森亿之后,我在家里思考未来的规划。

首先就是我还是希望投身于技术,这是个人兴趣所在,也是我相信,这个时代仍然需要有人通过技术挖掘出潜在的巨大价值,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

其次,我不会优先去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公司,一方面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行业,另外就是自己希望去可预期的更加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这里有三个方向:

  1. 互联网,即便现在互联网已经不那么火热了,但它仍然是资金和人才最聚集的行业之一。

  2. AI,由于自己并不是机器学习算法出身,这里指的更多是 AI 大模型相关的基础设施。随着大模型的出现,算力资源也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底层的基础设施(云原生 & GPU)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出海,国内市场的发展可能到达了一个瓶颈,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日本、韩国…),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出海寻求全球市场的机会是当下时代的选择。

当然还有其他感兴趣的一些方向,比如游戏、AR/VR、虚拟货币…… 但这些行业因为自身基础的关系要切入的成本更高,不优先考虑。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自己在医疗信息化行业呆了较长的时间,作为架构师做的很多都是解决方案和项目,不再单纯是技术,自己在这过程学到的业务经验很难无法在其他行业被复用,而其他行业高级技术岗位(架构师)恰恰需要对应行业的项目与业务经验,这里面势必存在非常大的落差。

所以这段用来过渡的时间,我没有急于找下一个工作,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虽然在工作中可以“以战养战”,也就是通过工作中的需求驱动自己学习,效率也很高,但这么做很容易受实际工作内容的限制,无法自己把握方向。所以我想先复盘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足的地方,去掌握足够多的通用领域的知识,以完成一种状态上的切换(毕竟有了家庭之后工作了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其实很少),剩下的只有找到工作在项目上积累了。

目前主要学习的就是 Golang,因为如果要进入互联网,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与云原生、基础设施相关的工作。

虽然在这之前我就会写 Go,但这次我希望借助这次过渡期,能够“专注把 Go 学到极致”

初步地,我列了一个书单,目前按照这个书单去完成 Go 的学习过程。

  1. Go In Action已读完
  2. Effective Go , 已读完
  3. Go 语言设计与实现
  4. Go 语言核心编程 —— 这本书目前来看不大行,但既然买了我还是会试着读完它
  5. Go 101
  6. Go SpecGo 程序设计语言
  7. Go 语言设计模式
  8. Concurrency In Go

读 Go In Action 与 Effective Go 是为了快速复健 Go 相关的知识(事实上读完确实可以上手找工作了)。 <Go 语言设计与实现> 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对于 Go 的机制钻研下去,对于 Go 有个更彻底的理解。后续的 Go 101 、 Go Spec 则是再去通盘看 Go 的各个语法细节,查漏补缺。 设计模式与 Concurrency 则是在 Go 基础上看下软件工程与并发两块专题,为后面打下基础。

其中 <Go 语言设计与实现> 由于涉及到的是 Go 语言内部机制及源码,而且引用了很多扩展资料,要吃熟吃透要配合 Go 的源码一起看,格外花时间(我已经看了一个多月了,看了大部分),不过还是很涨功力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会看到很多其他大佬的文章与分享作为扩展的参考资料,以及对于 Go Modules 以及 Go 泛型需要找专题资料进行学习。

学完这些,再看一些面经,大概就可以差不多找工作在项目中实践了。

在后续找工作过程中,我会基于 Go 找些项目做(即便找不到工作也算是有一些不错的产出了 Ծ‸Ծ ),目前的想法是这些:

  1. 给老爸写一个爬虫,用来专门抓取特定类别项目的招标信息
  2. 参与高性能中间件相关的 Go 开源项目的贡献,顺带学习源码,目前比较中意的是字节跳动 CloudWeGo 团队 的项目,应该优先会去投入进去
  3. 参与世界知名开源云原生项目的贡献,比如 Kubernetes、Isito ,以及 CNCF 中的项目
  4. 基于之前在森亿的积累,用 Go 实现一个云原生的开源数据集成方案(Data Integration Tool),当然要写出一个真正能用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我也在想写到什么程度为止。

除了第一件事情,2、3、4 大概要根据实际进行之后的反馈来判断哪个值得专注去做了。

除了 Go,技术层面还有很多非常好的书是我想读的,但正如之前所说,人的精力有限,这里列出特别想读的两本:

  1. 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和蒋炎岩老师的操作系统公开课
  2. SICP 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需要再精读一遍

这两本是我现阶段特别想要读完的(并完成对应的实验与习题),后续我会考虑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点这两本书,至于 AI (大模型)、PostgreSql、Clickhouse、分布式系统的钻研深入,我想需要等到过渡期之后再看有没有时间钻研了。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产出,我会将我自己的一些探索梳理成为博客文章,比如这篇,以及将一些我觉得有价值的资料翻译为中文,算是为中文互联网的语料做一些贡献。

除此之外,在一些不适合坐下来进行脑力活动的时间(比如外出 & 带娃),我会读一些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书,这些书并不带来特别深的专业知识,但能增长知见、开拓视野,带来不错的启发,而且这些书读起来一般也很快。下面是目前计划读的几本:

  1. 小米创业思考, 正在读
  2. 毛泽东选集,读的时候我应该会专门开个文章记录下每篇的读后感,也会看一些分析。
  3. 埃隆·马斯克传,少典推荐
  4. 领导梯队,少典推荐
  5.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少典推荐
  6. 锻造组织,汤哥推荐
  7. 原则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从零开始做运营爆款文案 , 我优秀的表妹推荐:“有些像成功学,但是还学到了一点”

后面我可能会去搜罗一些商业、管理、产品、销售、经济、金融、心理、哲学方面的好书,帮助自己做些系统性的有关训练。

于是最近我就沿着上述既定的计划走着。呆在家里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每天的作息和安排基本固定了,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家庭上面了,这是目前每天的日程安排:

  • 9:00-9:30 , 起床,洗漱,吃早饭
  • 9:30-11:30, 学习
  • 11:30-12:00, 午饭
  • 12:00-17:00, 学习,可能会睡下午觉,在将近四点半的时候会做些晚饭的准备,比如煲汤之类
  • 17:00-17:40, 在阿姨下班后陪土豆玩,等老婆下班
  • 17:40-18:10, 老婆下班回家,老婆带娃我做饭,一般是在中午阿姨做的菜基础上加一个大菜或者汤(老婆说我做饭还挺好吃的)
  • 18:10-18:30, 晚饭
  • 18:30-20:00, 陪土豆玩,教说话、走路,老婆在这段时间会收拾下家里,然后洗漱一下
  • 20:00-20:40, 出门跑步,老婆熄灯哄土豆睡觉
  • 20:40-21:00, 洗澡
  • 21:00-00:00, 倒下垃圾、洗碗收拾下厨房,然后继续学习
  • 00:00-00:30, 收拾收拾睡觉

节假日双休日的话基本是白天带土豆出去玩,或者在家里和老婆一起收拾下家里,晚上遵循上述差不多的作息。

整体上的日程安排是比较固定的,也具备一定的纪律性。目前的计划是持续这样的过渡期在半年左右,也期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过渡期做好迎接接下来旅程的准备。

一些感悟

长时间呆在家里还是会时不时产生焦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有两条感悟值得与大家分享:

  1. 不同于财富、权力与时运,学习与思考真的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获得的最佳武器。可能很多人没有察觉,在 ChatGPT 问世之后,自主获取公共知识的成本已经变得空前的低,在这个时代进行学习无疑是高效且幸福的;而无论什么时候,通过思考控制情绪,利用好自己可支配的每一秒,去思索如何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是作为个体迈向强大的根源

  2. 人生苦短,在有限的时间如何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就很重要,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读好书。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与优秀的人交流,和他们做朋友。这种优秀要么是他们作为个体的能力优秀,要么是他们手中有超出自己当下的资源。不管是哪种,和他们的交流都能带给自己很大的启发,能带来自己所处的信息茧房里所不知道的信息,进而找到突破的契机。

总结

上述这些就是近段时间我发生的变化、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写完之后发现确实更加清晰,估计走接下来的路也会更加笃定。

对于我而言,2024 年必然是格外不一样的一年。告别了人生的一个阶段之后,接下来,也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旅途中能做得更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完成一次让诸位惊喜的演出